最近更新: 2018-12-18, 週二 作者 Super User
 

化學館的興建


第一期:

七十五年由當時的貢穀紳校長主持動土儀式,發包施工;七十七年第一期完工時,化學館只完成一至三樓及四樓(西側北端)約四分之一的樓層。

第二期:

經連敏雄系主任及老師們爭取下,陳清義校長答應撥款1500萬將化學館四樓部分補滿完建並裝飾美化外牆。當時在學校處弱勢的化學系雖不滿意但聊勝於無,於是有了第二期工程興建的經費。然而化學系的同仁們並不能同意學校這種規劃,認為若只是將四樓蓋完整而美化外表,化學系的發展及格局將被限制。於是變更工程捨棄外牆的美化,將款項移為五樓部分樓板(東翼東端)之建築款,化學館因而長高為五又四分之一樓,在民國八十年暑假完工,但仍不能滿足化學系的使用需求。

第三期:

在楊登貴系主任及教師們的爭取下,陳清義校長答應化學館的建築費用編列,在劉文慶立法委員(65級系友)的努力與協調,化學館完建的預算保住了(8000萬)。由於法規的變更,原八樓的設計在結構上其安全性需加強,於是使部分經費投注於安全考量上,強化了三主力結構點,使得內部的裝修如天花板之基本設施缺乏。化學館第三期的建築工程於八十四年鄭政峯系主任任內完成驗收,一座完整的八層樓建築的化學館終於全部完工。。繼之爭取內部裝修及學生實驗室設施與教授研究暨實驗空間之建置,完成普通化學及分析化學實驗室從雲平樓地下室搬回化學系館。至此化學系一體的家園終於實現。
   
 

化學系空間暨系館發展史


 

化學系成立於民國四十五年並開始招生,暫借用農化系空間至植化館第一期工程完工(46年7月)。植化館於45年10月開始興建,由於經費籌措不易,先後經七期的施工至53年7月始完工落成,與植物系共用,一樓為化學系、二樓為植物系。早期化學系的空間只有『植化館』一樓和附近的一排平房中之四間教室,空間不大,只有教學實驗室兼老師辦公室及天平室,倉庫還在借用農化系。民國五十年配合學校改制為省立中興大學,成立理工學院,於五十三年將原平房拆除改建為『理工大樓』,初期工程僅為靠今學生活動中心側(北翼)及中廊部份。化學系學生上課教室及普化實驗室都在理工大樓。至50年代後期系才設有辦公室、器材室、圖書室等。民國六十二年理工大樓靠森林館的南翼部份興建完成,化學系分得部份空間,計兩間教室及南翼一樓東側闢為實驗室。

早期的化學實驗大多為以徒手操作的傳統技術,後來因應科技的發展陸續增添了分光光度計(54年)、氣相層析儀GC ( 56年)、紅外光譜儀IR(60年)、核磁共振儀60MHz NMR (65年)、及雙光束紫外光譜儀UV(66年)等當時屬貴重儀器之設備。為儀器維護及統合管理,民國六十七年於植化館設立儀器分析室,並添購新型之UV、IR、GC、TLC、及原子光譜儀AA等儀器。

為疏解植化館的空間壓力,分析實驗室於民國七十年遷移至理工大樓南翼一樓東側。民國七十一年起,多位老師先後歸國,新聘教師研究室及實驗室設置於理工大樓北翼一樓,化學系開始有了研究工作。民國七十三年『雲平樓』落成後,定位為基礎共同教學空間,大一的化學教學自然移至雲平樓地下一樓,也建置了普化實驗室兩間、分析實驗室一間、天平室、藥品室、及器材管理室等於雲平樓地下一樓(樓梯旁周遭空間)。

由於多位老師的歸國啟動了化學系的研究風氣,使得空間更為不足,且一系分三地,管理上諸多不便。一座如同國外一流大學化學系所具有現代研究教學功能的化學系館為這些早期歸國學人的教師們所期盼,於是開始規劃爭取興建。在何武雄教授擔任系主任時,即開始向學校爭取建建化學系館,在李鐵生教授為系主任時,終於在李崇道校長任內核定了化學系館的興建案。地點的選擇也遭受波折,最後奠基於原畜牧獸醫館(後改為遺傳工程中心)西側土木水工試驗場的現址。

化學館的興建原規劃為與植物系共用的八樓建築體,一至四樓為化學系、五至八樓為植物系使用。七十五年由當時的貢穀紳校長主持動土儀式,發包施工。開工後,植物系教授有意見,認為不宜再與化學系共處一館。於是終止植物系部分的規劃,經費的一半也被移為畜牧系(目前的動科系)系館的興建。八樓建築體的地基已開工,經費又被抽走的一半,一至四樓化學系部份經費的不足可想而知。七十七年第一期完工時,化學館只完成一至三樓及四樓(西側北端)約四分之一的樓層。

化學館開始使用時還像一座未修飾外牆的工地,內部的裝修更不用談,為當時國內國立大學校園的奇特建築。儘管在如此克難狀況下,化學系全體師生總算有一棟屬於自己的家。於是在師生的通力合作下,各老師的研究室、實驗室、圖書室及有機實驗室等陸續由植化館及理工大樓遷入。由於研究所碩士班的成立及研究生人數的增加,加上擴大延攬案回系服務之教師所需研究空間,三又四分之一的樓層空間已不足,另外工地般建築體在校內一維奇蹟。經連敏雄系主任及老師們爭取下,陳清義校長答應撥款1500萬將化學館四樓部分補滿完建並裝飾美化外牆。當時在學校處弱勢的化學系雖不滿意但聊勝餘無,於是有了第二期工程興建的經費。然而化學系的同仁們並不能同意學校這種規劃,認為若只是將四樓蓋完整而美化外表,化學系的發展及格局將被限制。於是變更工程捨棄外牆的美化,將款項移為五樓部分樓板(東翼東端)之建築款,化學館因而長高為五又四分之一樓,在民國八十年暑假完工,外表還是工地版。儘管有五又四分之一樓的系館,但不能滿足化學系的使用需求。

隨著師資員額增加,研究所碩士班學生也大量增加,再加上化學系師生的表現為國科會所重視,國科會中部化學圖書中心及國科會貴重儀器服務中心亦因而設置在本系,空間的需求更是吃緊,也將影響未來發展的重要因素之ㄧ。於是在楊登貴系主任及教師們的爭取過程,恰巧65級劉文慶系友當選為立法委員,在他的協助下積極向校方爭取原八樓規劃的建築體。最後陳校長答應了,但與立法院學校的經費審查綁在一齊,即化學館的建築費用列為最後一項。經劉立委的努力與協調,化學館完建的預算保住了(8000萬),當然學校的預算也全數保住,於是有了化學館第三期的建築工程。由於法規的變更,原八樓的設計在結構上其安全性需加強,於是使部分經費投注於安全考量上,強化了三主力結構點,使得內部的裝修如天花板之基本設施缺乏。化學館第三期工程於八十四年鄭政峯系主任任內完成驗收,一座完整的八層樓建築的化學館終於全部完工。繼之爭取內部裝修及學生實驗室設施與教授研究暨實驗空間之建置,完成普通化學及分析化學實驗室從雲平樓地下室搬回化學系館。至此化學系一體的家園終於實現。

化學系系館建地本來為水工試驗場,當土木環工館落成啟用後,此水工試驗場就被棄置成為廢墟,有礙化學系系館及理學院資訊大樓及理學大樓間中庭之觀瞻,對化學系的影響尤大。化學系因而向學校提出環境改善及空間利用計劃並獲經費補助,開闢為學生休息、討論、聯誼、及表演空間,並可為戶外教學空間。化學系於八十五年成立博士班後,研究能量快速增長,研究所需求空間加大,再加以貴重儀器的增加,使得空間的使用漸有壓力。由於理學大樓興建時就規劃有理學院圖書館於四樓,於是就將位於系館3及4樓的系圖書館暨國科會中部圖書期刊中心遷移至理學院圖書館。配合中庭環境景觀改善及空間利用計劃,爭取了聯接化學系系館、資訊大樓、及理學大樓間之空橋工程,使化學系師生能方便使用系圖書館暨國科會中部圖書期刊中心。

九二一大地震,學校屬災區,校圖書館、語言中心、及校內數棟建築受損嚴重。中部災區許多倒蹋的建築物屬分二期施工或增建者(俗稱父背子),化學系系館屬分三期增建施工之建築體,可稱祖背父背子,三代同棟,主體結構竟然未受損,應可歸功於三期增建時建築師之專業及全系教師對得來不易的系館的細心規劃與監工之踏實。

   


 

點擊數: 5208

國立中興大學化學系    402 台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化學館  

NCHU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145 Xingda Rd., South Dist., Taichung City 402, TAIWAN R.O.C.  

Tel: 04-22840411   Fax: 04-22862547  E-mail: chem@nchu.edu.tw

(Google Map)   (校園地圖)

 

隱私權政策聲明     網站意見回饋     智慧財產權宣導   網站導覽

 

 

登入    登出   維護